蒲松龄与《聊斋志异》:不得意的人生有了得意之作

  • 时间:2022-07-19 14:49
  • 来源:百家号
  • 作者:董方婷

  在中国文学史上,以志怪传奇为特征的文言小说中,最富有创造性、文学成就最高的就是清初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聊斋志异》总共近五百篇,其中绝大部分篇章叙写的都是神仙狐鬼精魅故事,有的是人入幻域,有的是异类化作人形进入人间,也有一些人、物互变的内容,具有超现实的虚幻性和奇异性。

  那么生活在距今已有三百年的清朝人蒲松龄,他为什么要在一个文人热衷功名利禄、敬鬼神而远之的时代,耗费近四十年精力来写这些离奇的故事呢?

  受困于身世地位下的无奈,徘徊于雅俗文化之间的选择

  蒲松龄出生于明崇祯十三年,他的父亲蒲槃是乡里有名的博学之士,但是科举失意,最后竟然弃儒经商。我国古代的民众大致分为四种,依照其社会地位的排序即士农工商,蒲槃弃儒从商的决定在当时来看是十分惊世骇俗的。从商之后,蒲家资产日渐丰实,然而历经明清易代,又因为家中子女较多,家道便衰落了。在这样的境况之下,蒲槃不得不把光耀门楣的期望寄托在四个儿子身上,于是便自己教授他们读书,希望他们能够有朝一日考取功名。

  然而,在这四个孩子当中,只有蒲松龄一人用功读书,在19岁那一年初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试第一进学。此后却屡考不中,直到七十多岁才援例取得了个岁贡生的科名。在这中间的几十年,蒲松龄不得不依靠做大户人家的幕僚、童子蒙师为生,其中在毕家一待就是三十年。此时的蒲松龄,既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农民,又不是功成名就的学士,接触的又都是地方的缙绅名流、地方官员,生活内容也都是读书、教书与著书。可以说,蒲松龄的身份很难归属到任何一个阶层。

  蒲松龄因为他特殊的身世地位,既能接触到上层文士的雅文学,又能接触到下层民众的俗文学。由于他自幼长在农村,接触到了不少民间小调、鬼怪传说、奇闻异事等,加上受他父亲当年“弃儒从商”这样大胆的举动的影响,所以即便有朋友反对他写这些鬼神精魅的故事,他还是乐此不疲地创作了几十年。

  在古代民间故事中,妖魔鬼怪大多不是正面形象,类似于“举头三尺有神明”这类话,正是利用了当时人对这种超人类力量的恐惧,这也使得有关妖魔鬼怪的传奇故事成为下层俗文学。蒲松龄久居下层,深受这种文学内容的影响,同时骨子里又有上层雅文学的熏陶,他的《聊斋志异》就是雅文学与俗文学交融的产物。《聊斋志异》中的鬼怪精魅沾染了人的性情,有了人间的道义追求,同民间传统的妖魔精怪相似而又本质不同。

  幻想照进现实,抚慰孤寂与失意的人生

  蒲松龄从小由父亲教授知识,他也希望能够由自己教授孩子们读书习字。但是,穷困的境况使他不得不出走他乡,寄人篱下。这种生活对他而言是孤寂和凄苦的,于是著写传奇故事变成了他排遣忧虑的一个途径。

  在《聊斋志异》中,有不少故事是写书生与精怪鬼魅的故事,如《红玉》、《凤仙》、《狐梦》,还有我们比较熟悉的《聂小倩》等。蒲松龄一生都没有取得功名,对科举他有一种执念,也最了解那些挣扎在科举中的穷苦书生在想什么。对爱情、奇遇、真情的向往,是蒲松龄在孤寂生活中的一种内心渴望。



《渴望》张继方  9岁    选自《少儿画苑》国际少儿书画大赛


  《聊斋志异》中有一些故事是蒲松龄对六朝小说和唐人传奇的借鉴,真正体现他突出成就的作品正是那些从自我的真实感受出发创作的作品。由于久居下层,他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这些人在遭受着什么,能够看到他们在平凡生活中的真情,也能够看到他们身上的奸诈,更能够理解他们想要改变现状的心愿。塑造一个能够体现真善美且有奇异力量的精魅,进而通过这种力量的帮助和激励来实现心中所想,这一点正中读者的下怀,也是他心中所愿。

  抒情言志,在文学的天地里自由驰骋,寄寓的是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不仅仅在写儿女情长,也不只是为了抚慰孤寂,排遣忧虑,他还在这本书中寄寓了自己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爱情可以勇敢追求

  鬼怪精魅和凡人相爱,不只是大多数凡人接受不了,就是异类世界也无法接受。这种爱情的存在所违背的不仅是封建礼教,它还是跨种族的结合。但是,哪怕如此,无论面对多少苦难,遭遇多少阻碍,只要相爱的人彼此不变心,那么他们就会誓死不弃。在蒲松龄笔下,爱是无罪的,是自由的,也是可歌可泣的,这在礼教严明的清朝,实在是十分大胆和前卫的。

  愿天下有才人终遇伯乐,志得意满

  蒲松龄满腹才华,在诗词戏曲文章方面都有涉猎,且广受好评。可是他屡考不中,怀才不遇的心态日渐折磨着他,使他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和时代。在《叶生》一文中,秀才叶生满腹经纶,贫苦的他遇见了赏识他的丁乘鹤。丁公尊重和理解叶生,并且诚心实意地愿意资助叶生考取功名。可叶生却仍旧考不中,最后愧疚到重病缠身。叶生死去后,感念丁公的恩德,开始教育丁公子读书,丁公子一路高中,最后当了官。同样的文章,叶生写出来没有任何反响,由丁公子写出来却能取得好成绩。叶生的魂魄锦衣还乡,在妻子的提醒下才知道自己早就已经死去了。

  叶生是有才华的,只是没有遇见赏识他的伯乐,于是一个优秀的人才就这样被埋没了,甚至岌岌无名地死去。蒲松龄写了很多关于抨击科举制度弊端的故事,如《于去恶》、《王子安》、《司文郎》等,这些书生读了一辈子的书,只为了考取功名,光耀门楣,却饱受摧残,被科举制度所异化。蒲松龄借助这些书生的遭遇,所要真正地表达的是希望每个有真才实学的人都能够美梦成真。

  愿正义必将战胜邪恶,世界没有压迫和不公

  在蒲松龄笔下,不只人间有三六九等之分,就是妖魔鬼怪精魅的世界也有阶级压迫,不只人间有好人和坏人,妖魔鬼怪精魅中也有善恶之分。他写人间的故事,也在写幻境异域的故事。《席方平》一文中,席方平的父亲被奸人所害,席方平的魂魄去城隍庙替父伸冤,结果发现城隍庙的人被奸人贿赂。他又去地府伸冤,地府里的人同样被贿赂,他们上下串通,狼狈为奸,对席方平威逼利诱,势必要让席方平屈服。然而,席方平丝毫不畏惧他们的严刑拷打,最后终于沉冤得雪。

  人间的百姓在世间遭受压迫、剥削、不公时,经常寄希望于天上的神灵与地下的地府,他们认为神仙和阎王会给他们一个公正的评判。可是,如果人间都是索贿受贿,那么地狱又怎么可能仍旧保持公平公正?如果人间都让奸人得逞,那么地府里的人又怎么可能都是清正忠洁的判官?蒲松龄在用自己的文章告诫世人,当被侮辱与被损害时,一次的妥协便是无数次的妥协,只有正义鼓起勇气和邪恶较量,那么才有公正可言。

  蒲松龄一生位卑家贫,如果他是大字不识的白丁,或许所发愁的仅仅是如何度过贫苦的生活,可是他满腹才华,却又怀才不遇,这使得他的痛苦不仅限于物质上的匮乏,还有精神上无休止的折磨。他这一生郁郁不得志,所思所想所愿,都在这部耗费了他近四十年的《聊斋志异》中。

  蒲松龄生前甚至无钱刊印这部凝聚了他大半生心血的作品,一直依靠传抄流传,直到他逝世半个世纪后,才终于编成十六卷本问世,他用失意的一生换来得意之作也终于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抹不去的名字。


(责任编辑:董方婷)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蒲松龄与《聊斋志异》:不得意的人生有了得意之作,作者:春耕夏耘,来源:百家号,来源地址:)





大家都在看

最新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