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族舞蹈主要形式

朝鲜族舞蹈主要形式

农乐舞:朝鲜族表现农耕生活内容历史最长的舞蹈,它源于古代的祭祀和狩猎活动,后发展成为农事劳动中的自娱性舞蹈形式。农乐舞分情节表演与技巧表演两种。其表演队伍,均由持小锣的舞者指挥,一般队伍由29人组成,先导者持“令旗”或“农旗”,后面是乐队及扮演的各种人物,其中有唢呐、太平釜、上剑、副剑、从剑、首长鼓、无杖鼓、首鼓、副鼓、首法鼓、副法鼓及官吏、猎人、执事、农妪、假女、舞童等。舞蹈中“象帽”(戴一种斗笠)的表演别具一格,舞者头戴系有长短两根飘带的特制斗笠,边击小

日期:2021-02-23

彝族舞蹈流行传说

彝族舞蹈流行传说

 民间传说:古时,有个能歌善舞的彝族美丽姑娘,有一天,她在洗瓦罐,无意间拍打了罐口,瓦罐便发出了咚咚的声音。她觉得很好听,在上山砍柴时便取回了一根空心树,蒙上羊皮,用木棍一敲,其声音特别悦耳动听。从此以后,彝族人民就有了自己的鼓和跳花鼓的活动,彝族后人为纪念花鼓的发明者,就做了一个牌位,上书“有感花鼓娘娘之牌位”,每在跳花鼓是须杀鸡献牌位,举行仪式,[5]并成立“花鼓会”,这个有关峨山彝族花鼓舞起源来历的美丽传说,虽然没有确切的史书记载和可以证明其真实性的有

日期:2021-02-23

彝族舞蹈文化蕴含

彝族舞蹈文化蕴含

彝族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火有着不解之缘,在经历了漫长而深厚的文化积淀之后,火已经成为承载有极复杂的深层文化内涵的原型意象,加之 “火” 的物质和文化特性,更加体现了彝族的价值秩序和民族精神。

日期:2021-02-23

彝族火把节

彝族火把节

“火把节”,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关于它的来历在汉文文献中也有记载。彝族民间有种种传说。

日期:2021-02-23

彝族舞蹈服饰道具

彝族舞蹈服饰道具

 服饰和道具是民族文化的标志,舞蹈艺术常常通过富有民族特色的服饰和道具来增强舞蹈的动态美,扩大舞蹈的表现力,彰显独特的民族艺术特色。彝族崇火,很多舞蹈道具都与火有关。烟盒舞是彝族人常跳的舞蹈,舞蹈因手持烟盒,弹指而舞而得名。大锣笙舞则是祭火的舞蹈,俗称“接火把” ,舞蹈队伍敲击大锣,点起火把,汇集到跳笙场,围着簧火跳。

日期:2021-02-23

彝族舞蹈特点

彝族舞蹈特点

就把“火”定位为彝族舞蹈文化的象征符号,从民间舞蹈的人体动态保存与表现文化的根本特征入手,对彝族舞蹈的风格、动律、造型等动态形象和服饰、道具等要素进行分析,来诠释彝族舞蹈文化的独特风格。

日期:2021-02-23

彝族舞蹈形式

彝族舞蹈形式

彝族舞蹈有五种类型,分为打歌、跳弦、罗作、跳三弦、披毡舞。前四类舞蹈源于彝族古代生活,第五类模仿鹰、熊的舞蹈,与彝族古代的多神和图腾崇拜有关。这类动物模拟舞蹈,动作优美,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逐步从祭祀仪式中分离出来,并不断添加着各个时代的审美意识,使之成为专供人们欣赏的表演舞蹈。

日期:2021-02-23

花鼓舞起源

花鼓舞起源

彝族花鼓舞在峨山的发展应该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最早跳花鼓的几个村寨中,按已知情况统计,已有了六代以上的花鼓艺人。新中国成立前,民间花鼓队从数量来说相对较少。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峨山的彝族花鼓队伍迅速发展和壮大。现在,县内每个彝族村寨几乎都有一支或一支以上的花鼓队。甚至包括哈尼族、汉族等村社现在都有彝族花鼓舞表演队。在滇中地区,彝族民间的这种特有文化艺术形式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峨山的彝族花鼓舞也已走向省城、走向首都,向世人展现

日期:2021-02-23

彝族“左脚舞”的传说

彝族“左脚舞”的传说

彝族左脚舞有1000多年历史,三月会已有近400年历史,早在康熙41年(1702年)就有左脚舞最早的文字记载。

日期:2021-02-23

彝族烟盒:世界上最小的鼓之一

彝族烟盒:世界上最小的鼓之一

 在国务院公布的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众人熟知的“云南石屏彝族烟盒舞”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屏县是“烟盒舞”的故乡,千百年来,烟盒舞已在滇南地区广为流传。烟盒舞有一个独特之处,即以“烟盒”为乐器,自行伴奏,翩翩起舞。

日期:2021-02-23

大家都在看

最新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