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的历史

  • 时间:2021-12-01-10-47
  • 来源:乐器学习网
  • 作者:乐器学习



《农村巨变》陈子言  8岁    

选自《少儿画苑》国际少儿书画大赛


  唢呐,俗称“喇叭”。是我国一种民族乐器,在全国各地流传极广。它发音高亢、嘹亮,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应用。经过不断的发展,丰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现力,已成为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并用于民资乐队合奏或戏曲、歌舞伴奏。

  最初的唢呐是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的乐器,就连唢呐这个名称,也是古代波斯Surna的音译。唢呐大约于公元3世纪在中国出现,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中的伎乐壁画已有吹奏唢呐形象。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时代,传到我国中原地区。

  到了明代,古籍中始有唢呐的记载: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2)唢呐已在我国普遍应用。明代武将戚继光(1528~1587)曾把唢呐用于军乐之中。在他《纪效新书·武备志》中说:“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

  明代后期,唢呐已咋戏曲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过场曲牌。而在以戏曲音乐为基础的民间乐器中,唢呐也成为离不开的乐器。

  到了清代,唢呐称为“苏尔奈”被编进宫廷《回部乐》中。今天唢呐已成为我国各族人民使用颇广的乐器之一.


(责任编辑:符文强)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唢呐的历史,作者:乐器学习,来源:乐器学习网 ,来源地址:)





大家都在看

最新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