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刀郎现象【二百八十九】

  • 时间:2025-07-05 09:57
  • 来源:会员中心
  • 作者:2855510

郭进拴|刀郎现象【二百八十九】

      人类学家坎贝尔提出的文化经典模型“英雄之旅”,可以很好地解释大众喜爱他们的深层心理逻辑:优秀的人跌入谷底,不曾妥协,徐徐图之,最后重回巅峰。从苏轼到指环王,人们的喜爱总是逃不过这一心理模型。
  蛰伏是为了更好地归来。刀郎被资本“嫌弃”多年,李子柒由于商业原因被迫“雪藏”自己,但他们都没有改变初心。
  不过,走红背后,也需警惕大众心理被利用,正能量被歪曲。刀郎的实力无需包装,但刀郎的流量有利可图。近期有营销团队蹭刀郎的流量,鼓吹其登上美国《时代周刊》,称其为“中国音乐第一人”,但很快被证实是谣言,刀郎本人也呼吁“降温”,不必夸大其词。谨防流量被谣言染指,真善美被“眼球经济”利用。
  热爱当有分寸,“捧杀”有害无益。艺术没有标准答案,刀郎和李子柒的“重回巅峰”,正是因为“稀缺”自发进行的“拨乱反正”。但也无需鼓吹和“造神”,音乐与文化皆可多元,观众并不傻,好听难听、好看难看,历经时间洗礼,时代淬炼,大家自有分辨。

线下演唱会一票难求,开售即秒空;线上活动开播一小时就吸引3000万人次观看,全场收获6亿次点赞……2024年,重回大众视野的歌手刀郎,从热点现象走向了文化传奇。

  走向传奇,刀郎歌迷、粉丝的助推力惊人。这个群体不仅数量庞大,而且涵盖了各个年龄阶段。其中有70后、80后、90后,还有年过九旬的老者从美国洛杉矶赶来观看演唱会;有十余年“痴心不改”的忠实铁粉,也有因《山歌寥哉》系列新作刚刚入坑的网友……曾经请假停更的刀郎不爱流量,却总能凭借风格独特的音乐作品收获泼天的流量、实现情感汹涌而美好的双向奔赴。这恐怕也是当下流行乐坛大多数音乐人羡慕却实现不了的“奇景”。

  造就“奇景”的是其作品的巨大魅力。这种魅力有唯一性,与当下的流行音乐创作甚至形成了鲜明对比。《学猫叫》《海草舞》等网络歌曲在十几秒内通过简单旋律就实现广泛洗脑,甚至“在小小的花园里挖呀挖呀挖”等儿歌也备受热捧、风靡一时。一时间,音乐作品似乎不再承担引领与塑造听众审美的作用,顺应市场环境和受众需求成了理所当然。流行呈现一种“翻转”:人们对作品“宽容”到接受“降级”乃至“降龄”的地步。基于此,歌词直接、旋律洗脑、节奏简单、网感十足的流水线式神曲大行其道,批量式生产的爆款对人们的耳朵常年狂轰滥炸。网友们乐得传唱、争相二创,但无人认可这些是“真正的音乐”,如此矛盾的心态,本质上是全民“苦神曲久矣”,侧面体现出华语流行音乐已身处一个尴尬的境地。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大家都在看

最新资源